□閔仲平
一
海是什么,?《說文解字》載: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她是生命的搖籃、物產的寶庫,、心靈的原鄉(xiāng),,孕育了生命、促進了發(fā)展,、連通了世界,。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先民們食海而漁,、傍海而居,、賃海而市、喜海而歌,、敬海而祭,、識海而述,不僅得魚鹽之利,、享舟楫之便,,也逐漸生發(fā)出與海相關的思想、觀念,、行為,、習俗,,以及由此所呈現出來的視野、胸襟,、氣魄等,,涵育出囊括海納百川、尚新圖變,、四海一家,、人海共生等內容的海洋文化,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是人類向海洋大進軍的世紀,。作為人類開發(fā)利用地球的最后疆土,人們不斷深入研究海洋的奧秘,,探尋人類與海洋的和諧相處之道,。在這漫長過程中,,逐漸生發(fā)出不同的海洋思維,、意識、觀念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海洋關系民族生存發(fā)展,關乎國家興衰安危,。建設海洋強國寄托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歷史宏愿,,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傳承弘揚中華海洋文化,,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內涵,,對于增強人們海洋意識、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扎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實現祖國統(tǒng)一、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有效應對海洋權益爭端、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
閩在海之中,海為閩人田,。
長達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彰顯著福建得天獨厚的海洋優(yōu)勢,。襟山帶海的地理特征,,促使福建先民們以海為途,、拓海而榮,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外,,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建設生機盎然的“海上樂園”。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人以大開放的胸懷和大進取的氣魄,搏擊于波峰浪谷間,,將海洋納入重要生產生活內容,。歷經數千年的演進、整合與重構,,閩人逐步融合百越文化,、中原文化,并在穿洋越海與沿途區(qū)域人民密切交流中,,生成福建深層的海洋文化意識,,成為中華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看漳平奇和洞,、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史前遺跡,,勤勞勇敢的先民,,以泰然自若的姿態(tài)和勇氣走向海洋、跨越海峽,、駛向深藍,,給考古專家、人類學家留下一條條遠播于南島語族的“草蛇灰線”,。
聽“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喧囂繁榮,,東冶、甘棠,、刺桐,、月港、廈門等港口次第繁盛,,從福建商幫的趕海弄潮到海外商賈的安居樂業(yè),,再到“世界茶港”的風云際會,海上貿易在梯航萬國中不斷拓展延伸,。
思“倒海翻江卷巨瀾”的偉大先賢,,鄭和、王景弘帶領下西洋的船隊滿懷自信駛離長樂,,親仁善鄰推動中外文明交流,;林則徐,、沈葆楨、嚴復等人,,懷著“不能制海,,必為海制”的憂患意識,著書立說,、興辦船政,;還有那夾雜著辛酸、痛楚和冒險,、闖蕩復雜生命情感的搏海英雄,,他們在風雷激蕩中闖出閩人的智慧、血性與風骨,。
唱“愛拼才會贏”的弄潮兒,,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從“三來一補”起家,、“三閑”起步,,到民營經濟大發(fā)展,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港澳臺僑閩籍同胞心系桑梓投資興業(yè),、崇文重教,,為福建發(fā)展、家鄉(xiāng)建設,、文化繁榮凝心聚力,。
……
有海水處即有福建人!透過歷史的長鏡頭不難發(fā)現:福建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開拓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質,,扎根中華文明的沃土,,不斷吸收外來文明,從區(qū)域走向全球,,形成海陸互動的大格局,。
向海而興,背海則衰,。新時代只有主動迎接新的海洋思潮,,營造有利于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的環(huán)境氛圍,才能不斷激發(fā)海洋文化基因的活力,,煥發(fā)嶄新光彩,,為福建海洋事業(yè)發(fā)展凝聚磅礴力量,。
三
“海洋,我歷來是關心的,。”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深厚的海洋情懷,,在福建工作期間,基于對世界經濟發(fā)展格局和趨勢的深刻洞察,,始終高度重視海洋事業(yè)發(fā)展,。
萬頃碧波可耕田。每到一處履職,,習近平同志都心系海洋,。
在廈門,牽頭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開展中國特色的自由港發(fā)展之路的最初探索,,直到今天對廈門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
在寧德,,要求“耕海牧漁”,,念好“山海經”,提出要打造海洋經濟“半壁江山”,。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靠海吃海念海經”的理念,,認為沿海地區(qū)要想富,要先建港,,要求“把三都澳規(guī)劃好,、開發(fā)好”。
在福州,,提出建設“海上福州”發(fā)展戰(zhàn)略,,指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fā),,把加快經濟發(fā)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福州在我國沿海城市中最早發(fā)出“向海進軍”的宣言。
1996年起到省里任職后,,反復強調要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提出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產業(yè)體系,加大開發(fā)利用海洋,、發(fā)展海洋經濟的力度,,同時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九五”期間(1996—2000年),,福建海洋經濟產值年均增長18%,比地區(qū)生產總值增幅多5個百分點,;2000年,,全省海洋經濟總產值居全國第三位,,“海上福建”風起帆張。
海洋強省,,離不開繁榮的海洋文化,。習近平同志將鼓浪嶼視作“國家瑰寶”,統(tǒng)一規(guī)劃并進行保護與建設,;大力支持創(chuàng)作電視音樂片《山海的交響——閩東抒懷》,,提出“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鳥先飛”意識;走進林則徐故居,,強調要學習其“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多次引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自勉聯,。
福建是綿延千年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習近平同志關心支持海絲文化保護與傳播。在湄洲島調研提出“要豐富和發(fā)展地方特色文化,,特別是媽祖文化”,;開啟了泉州海絲遺跡的申遺之路;親自提議的在舞劇《絲海簫音》基礎上改編的《絲路夢尋·?!纷鳛殚_場歌舞,,于2014年亞信峰會登上國際舞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同志決定修復福州琉球館,率團赴那霸參加兩市結好10周年紀念活動,。從武夷巖茶到坦洋工夫,、德化白瓷,從“十邑一家,,情系福州”題詞到“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致辭,,高度重視福建特色文化的對外交流傳播,,搭建起擴大“朋友圈”的橋梁紐帶。
深諳福建海洋文化精髓的習近平同志,,第一次出訪古巴,,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老人與?!穼耧L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體驗一下當年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我認為,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們需要去深入了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2021年3月,總書記來閩考察,,明確指出要壯大海洋新興產業(yè),,強化海洋生態(tài)保護。
四
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段,,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來選擇的光柱。
人類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認識海洋,、走近海洋、開發(fā)海洋的歷史,。大海載著經濟文化之舟不斷沖破地域的壁壘,,把世界各地人們推向不可分割的聯系和交往之中。
海洋興則福建興,,海洋強則福建強,。福建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橋頭堡,,在近代激起了中國人向海圖存的危機意識和復興使命,,在改革開放中又得風氣之先。
進入新時代,,福建始終牢記向海發(fā)展的囑托,,堅持向海圖強不放松,海洋事業(yè)產業(yè)一體推進,,奮力追逐建設海洋強省的“藍色夢想”——
海洋經濟發(fā)展成效顯著,。海洋生產總值連續(xù)8年保持全國前列,全省海水養(yǎng)殖產量,、遠洋漁業(yè)產量,、水產品出口額等指標居全國第一,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yī)藥,、海洋信息等新興產業(yè)正在崛起,海洋經濟成為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安裝世界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建設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建造全球首創(chuàng)的深海2500米采礦船,,在穿山過海的福廈高鐵線上試驗成功時速453公里新一代動車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海洋強省建設注入活力,。
海洋文化教育持續(xù)提升。廈門國際海洋周,、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等已成為展現我國特色文化和海洋發(fā)展水平的重要平臺,;海洋文化申遺取得歷史性突破,舉辦首屆開海文化季,,推動海洋知識“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海洋文化保護與傳承不斷深化,。
“海也者,能發(fā)人進取之雄心也,。”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必然呼喚著海洋強國的進程,,海洋日益成為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重要主題。中華海洋文化,,啟于歷史悠久的耕海牧漁和揚帆遠航,,承于近代艱苦卓絕的海洋開發(fā)實踐,也必然興于中國特色海洋強國建設進程中,。
面對新時代海洋大開發(fā)的歷史性機遇,,福建具有突出的先行優(yōu)勢。我們應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持續(xù)鋪陳海洋文化內涵,,深入挖掘福建海洋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推動海洋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繁榮,助力復興號中國巨輪揚帆遠航,。
五
福建海洋文化作為福建地理、族群與時代相互作用的結晶,,不僅是福建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推動福建高質量發(fā)展、助推海洋強國建設的不竭動力,。
傳承弘揚福建海洋文化,,要在思想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曾長期在福建工作,其間給我們留下了關于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弘揚海洋文化的寶貴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我們要充分發(fā)揮這一獨特優(yōu)勢,,牢記人民領袖的“海洋情懷”,,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把對人民領袖的深厚愛戴之情轉化為推動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傳承弘揚福建海洋文化,源在扎根人民,。福建海洋文化是千百年來八閩人民經略海洋的智慧成果,。滿足人們對海洋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是衡量海洋強省建設水平的重要標準,。要針對人們反映強烈的涉海痛點和短板重點施策,,保障公眾享受碧海藍天的親海權利。實施海絲人文交流工程,,創(chuàng)新海洋文化傳播方式,,擴大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增進海洋福祉,。
傳承弘揚福建海洋文化,,重在催生動力。認識海洋價值,、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并激發(fā)自覺行動,,將為海洋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通過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實踐,,培育積極進取的海洋文化意識,,在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激烈國際海洋權益競爭中彰顯中華海洋文化的獨特性、凝聚力和影響力,。
傳承弘揚福建海洋文化,,突出表現在賦能產業(yè)。發(fā)揮我省海洋文化優(yōu)勢,,推動海洋文化產業(yè)規(guī)劃,、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海洋文化與旅游,、信息,、體育等產業(yè)深度融合、能量互濟。發(fā)揮海洋科研院所作用,,培養(yǎng)一批海洋經濟,、科技、文化建設高素質人才,,為海洋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堅強智力支撐,。
六
暮去朝來淘不住,遂令東海變桑田,。
福建的優(yōu)勢在海,、潛力在海。蔚藍的海洋,,孕育著無限希望,。
向海而歌,奮楫逐浪,。悠遠綿長的福建海洋文化,,流淌著閩人與海洋相擁逐夢的故事,其中有風險和挑戰(zhàn),、激情和勇氣,、智慧和力量、希望和夢想,,既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和傳統(tǒng),,也包含著無限的驚奇與可能。
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當今世界,海洋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zhàn),。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福建將不斷擴大海上“朋友圈”,持續(xù)加強互聯互通,、密切經貿往來,、推動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為世界貢獻海洋治理的福建智慧,、福建成果,助力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
人生海海,,敢拼會贏。海洋強省任重道遠,,我們需要深學爭優(yōu),、敢為爭先,、實干爭效,,將福建海洋經濟發(fā)展深度融入國家戰(zhàn)略,,大力傳承弘揚中華海洋文化,持續(xù)賦能福建高質量發(fā)展,,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