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約ADateWithChina•遇見福建MeetFujian”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第三站來到福建南平,,5月26日晚上由中央和地方新聞網站記者、外媒駐華記者,、在華外籍網絡名人等知華友華人士以及部分商業(yè)網站代表組成的40余人參訪團,,抵達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示范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南平武夷山。
26日晚,,參訪團一行來到武夷·瑞泉巖茶博館,,采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工藝傳承人黃圣亮,并一起品茶,,分享交流茶文化,。(楊沛銘 攝)
茶香撲鼻沁心來,恰逢盛世香天下,。沿著武夷山景區(qū)南路口公路驅車往西,,穿過一片幽深的竹林景區(qū),便可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建筑——瑞泉茶博館,,這是武夷山首家民營茶葉博物館,。參訪團在茶博館講解員的引領下,步入瑞泉茶博館,,由茶界泰斗張?zhí)旄n}寫的牌匾立刻映入眼簾,,蒼勁有力的書法,見證了百年老字號企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茶博館講解員向參訪團講解傳統(tǒng)手工制茶工序,。來自英國的新華網記者安德濡AndrewRobertson體驗傳統(tǒng)手工制茶。(傅莉 攝)
安德濡體驗完制茶工藝說道:傳統(tǒng)手工制茶感覺特別棒,,比機器制茶更有意思,,操作機器也是一種鍛煉的方式。
參訪團參觀茶器文物展廳,。(楊沛銘 攝)
據(jù)悉,,瑞泉茶博館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在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已建成集制作,、觀賞,、品評于一體的花園式場所,茶博園內設有武夷巖茶傳統(tǒng)技藝展示廳,、茶器文物展廳,、茶窖展示廳,傳統(tǒng)大紅袍制作技藝研究所,、評審室,、品飲室、茶書畫觀賞室等,,處處彌漫著茶香的氣息,。
27日上午,采訪團一行來到燕子窠生態(tài)園示范基地,。(楊沛銘 攝)
青山綠葉迎賓朋,,科技惠農暖民心。27日上午,,參訪團一行來到位于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西南三仰峰腳下的一處世外桃源似的小山村“燕子窠”,,燕子窠生態(tài)茶園青山披翠,景色宜人,,是武夷巖茶中的上品“正巖茶”主產區(qū)之一,。
中國日報網李欣副總編采訪武夷山茶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劉國英。(傅莉 攝)
據(jù)悉,,自2017年開始,,科技特派員廖紅教授團隊與燕子窠生態(tài)茶園合作,嘗試在茶園套種大豆,、油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效果作為“綠肥”,油菜開花后就地回田,,補給土壤磷和鉀。至今,,武夷山生態(tài)茶園示范面積累計超3萬畝,,為福建省生態(tài)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大燕子窠茶青產量保持穩(wěn)定,,茶葉品質持續(xù)上升,科技惠農讓茶園的茶農受益匪淺,。
暢游生態(tài)美景,,飽覽武夷風光。一步一美景,人在畫中游,。緊接著參訪團一行游覽云窩,、天游峰、信步石巖,,探尋叔圭精舍等景點,。云窩—天游景區(qū)集武夷山水、文化景觀于一體,,是武夷山精華之所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參訪團贊嘆“武夷山就是金山銀山”,。(傅莉 攝)
來自澳大利亞記者安東尼·佩里說:武夷山上的巨大巖石太讓人感到震撼了,!中央各新聞網站記者也紛紛表示,等采訪活動結束后,,還要帶著家人一起再來福建,,來“雙世遺”武夷山游玩。
參訪團一行來到武夷精舍,。(傅莉 攝)
穿越千年聽書聲,,生生不息滋人類。初夏武夷山,,佳木秀而繁陰,。隱屏峰下、九曲溪畔,,朱熹園坐落其間,。隨后,參訪團來到了朱熹園的最精髓之處——武夷精舍,。
參訪團成員訪武夷精舍憶朱熹(傅莉 攝)
據(jù)悉,,武夷精舍,原為朱熹創(chuàng)辦的武夷精舍遺址,,重建于2004年,。它再現(xiàn)了朱熹當年聚徒講學情景,展示了朱熹生平及門人在武夷山創(chuàng)辦書院的盛況,,介紹了武夷書院與中華其它古書院的內在聯(lián)系,,為開展國內、國際朱子理學研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1999年,,朱熹園所在的武夷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其“文化”部分與朱子理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7日下午,,采訪團一行來到考亭書院石碑坊,。(楊沛銘 攝)
教存君子樂,朋自遠方來,。27日下午,,參訪團乘車前往朱子晚年講學、著書立說之所——建陽考亭村,,實地參觀了明嘉靖十年所建的考亭書院石碑坊,。據(jù)悉,考亭書院是朱熹親手創(chuàng)辦的最后一所書院,,門口的石牌坊傳為宋理宗御筆,,書院由道原堂、集成殿,、慶云樓等仿古建筑群構成,,具備講學、祭祀,、藏書三大功能,。歷史上四方學子不遠萬里來到建陽考亭求學,今日的中外參訪團亦是如此,。
采訪團一行在建陽考亭古街內觀看戲劇演出,。(傅莉 攝)
春秋南宋,悠悠儒學,,朱子集其大成,;千古八荒,閩學獨樹,,朱子遠傳四海,。建州會館、青衿布坊,、繡樓,、滄州別舍……每一棟建筑都有專屬自己的名字,每一棟建筑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中外參訪團來到考亭古街,,走入其中細細品讀,閉上眼睛聞著木香,,仿佛能看到當年的場景,,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傅莉)